留学生申请大学时材料会到哪些人手上?录取程序是怎样的?

第一个先讲一讲我们申请大学的时候,申请材料到了什么人手上,他们怎么样审阅的?

实际上美国的大学招生办有这么几类人,一类是Reader,就是阅读材料的人;第二类是Admission Officer就是真正的AO;还有地区代表。招生办工作人员, 搞接待、整理文件的那些人不能算是招生官, 包括你去访校时帮你预约和接待, 都是那些人负责的。

Reader作用可大可小,他们要是让一个人上不一定容易,但是如果不入他们的法眼,让你下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地区代表在每个不同地区和每个好高中的升学顾问都很熟悉,他们每年在各个地区不同高中召开发布会,很多信息是由他们在发布会上讲出来的。例如2016年哈佛大学的Legacy政策由固定蛋糕变成优秀录取,就是由这些招生代表先发布,后来才在哈佛网页上发布的。

招生办的老师很多回顾自己的如何走上这条路的时候说:哎呀,我也就是当时正好碰上了,说是某校有个职位,我在找工作,就那么而已。所以有些人是因为机缘巧合进入了这一行,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划。

根据入职时间,招生官大概有两类,一类就是刚才讲的,他们第一份工作是出入社会的跳板;另一方面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他比较了解自己希望从事怎样的工作,最后比较慎重的做出转行决定。

其实招生办老师有的是兼职的同学。他们很多在校期间给学生服务中心或者招生办打过工,比方说寝室管理员、新生联络员,还有很多是做学生导游,无论晴雨,他们施展到处走的绝活儿,带着高中学生和家长参观。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人讲我们公司有美国大学的前招生官,其实这些人到底是大学招生办的AO还是reader,还是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简历上不说清楚,局外人可能不一定那么清楚。

另外一个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你作为一个公司老板,如果你公司的前员工用你的名义在外面说我可以帮助你公司招工,你觉得这个员工说的话是靠谱的吗?当然,他在这一所大学招生工作过,了解他在这儿工作时这个大学的招生流程。这是毋庸置议的。

一个公司招聘,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公司和这个职位的公开信息和职位要求,按照程序走。如果有内推的机会,当然最好。有的时候,这些位置有一些特殊内幕,我们也需要了解。

美国大学的申请,有时有一定灵活性,但是在美本、美研、美博、美高的申请中,美本的灵活性是最小的。如果在规则允许之内,找到申请的最大机会,当然最好。但是如同公司招聘时一样,你说一个公司HR的前雇员,能把这个位置搞定,你觉得有多大的可能?

美国的顶尖学校招生是采取全面考核,就是Holistic的方式----要求每一个申请人要提交各种个人信息、申请文书、平时成绩、标准化考试、推荐信、课外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整个申请犹如撰写一部自传,全面展示你的理想、信念、成就等各方面心路历程,申请人煞费苦心的撰写个人陈述,事无巨细地描写课外活动,绞尽脑汁回答各种刁钻难题,然后把自己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生活到灵魂,赤裸裸的分享或者说暴露在学校的招生办眼前。

有人说顶尖名校寻求的不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新生群体,在众多的合格申请人中,学校不一定遵从一个单一的、定义明确的所谓“最好”的概念,不像我们中国就是用分数线来看,而是一个拼盘,他们追求的是平衡,努力把各种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

1、美国大学招生的典型程序大概有这么几类:第一类可以分为叫“两头掐”。

以杜克大学为例。正常每年有2万多人申请,招生过程首先由20多位第一读者将所有材料阅读一遍,写上自己的审查意见,然后交给第二道。

第二道是更专业的审查人员,包括地区代表。地区代表负责阅读审查,筛选本地区申请材料,并且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人的材料至少有两个人筛选。然后从这些材料当中筛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主任最后定夺,一般来说,如果两个审阅者都强烈推荐,招生办主任就通过了。

第二步,把25%-30% 底部的最弱的申请者提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另一个副主任审定,如果两个审核者都说这个人我们不能收,那么基本上这个人就没有下一轮机会了。如果一个人同意,另一个人不同意,那么必须通过下一个步骤,由筛选委员会进行讨论。

剩下来的,除了最顶尖的和最底部的那些人,其余的就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各种筛选委员会因校而异,有的学校有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学校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学生代表,这一部分申请人是人数最多的。如果有争议,再参考原始材料。这个工作是整个招生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最仔细、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步骤。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能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那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一个平庸的学生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数十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有可能是学校,甚至是人类或者社会的一大损失。

很多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仅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要寻找那些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点或者特长的优秀生其实是差生。

所以我们要知道,仅仅竞赛会做题的,而看不出其它潜力的话,不一定能被顶尖大学录取。前一阵子吹一个什么北大做题家。如果真是只会整天做题,可能到美国这边大学门都进不进去, 更不要说他是什么教授、科学家。“

2、第二类的招生方法可以叫做“短木板法”。

各个地区代表去阅读各管辖区域之内的材料。这一步工作不是去挑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就是把底部25%-30%的学生过滤出来。最基本的衡量方法,第一轮就是GPA。这里的GPA是大学里重新计算过的。在比较课程难度时,因为各个学校的GPA计算方法不一样。各个高中的Scale有6.0,5.0。也有4.5的,大学重新计算之后,才能把不同的学校统一到一起。其实,不同高中给绩点的松紧程度也不一样。

第二轮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的申请者,然后把剩下差不多一半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

第二轮以前审查标准化分数不够的,各个大学对这一条现在变成可选项了。中国家长常常问分数线是多少?其实我们看到学校的统计材料SAT/ACT只有前一年25%-75%的学生的中间段的分数。对国际生,托福是有分数线的。托福分数线够了,门槛就过了。到真正审查录取的时候,这个分数是放在一边的。

下一轮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再刷掉10%漏网的不合格的人,把剩下的40%-45%再进行讨论,严格筛选。“

3、第三类录取方法,是所谓的叫“积分制”。

Reader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每一项的积分择优选择。前几年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叫做”美国大学标准录取公式”,这个帖的雏形其实是2011年发表在Princeton Review上面的一篇文章。有一些学校是采取这种方式。后来越传越细化,洋洋洒洒几十项:GPA几分、标准化考试几分、学校名声几分、个人名次几分、legacy几分、体育几分、活动几分、竞赛几分、非代表性少数民族几分、三代贫农(也就是家里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几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事情只要到了能够量化,到了我们老中手里头,一定把它做到极致。各个大学有些东西是不能量化的,他们的招生原则是多样化。

不管哪种招生程序,要在招生过程中笑到最后,进入心仪大学,都是要把同样的你,用最合适的方法展示给招生官,让他们有一种非你莫属的感觉。当然,这一切首先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没有硬件,第一轮你就会被刷掉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Harrow School哈罗公学介绍

下一篇

留学生如何选择本科专业?兴趣和收入是不错的方向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