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所谓「背景提升」

「背景提升」作为一个几乎无中生有的概念,在几年时间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没人说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值得讨论。

为什么说这个词是硬生生造出来的呢?首先,这里的「背景」到底说的是什么?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似乎国籍、族裔、父母的教育情况等等才是背景。其次,「背景提升」这个词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如果说是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那么很明显「课外活动」是一个更好的翻译;如果说是  academic honors,即学术荣誉,这明显不能包含科研和暑期项目(只有竞赛才会有奖项,或者说荣誉)。

但是这个生造出来的词,如此大获成功,确实是因为上述「课外活动」和「学术荣誉」确实没有满足实际需求。课外活动中包含很多非学术性的,没有明确价值,或者说“很水的”活动;而学术荣誉中真正有含金量的那些大奖,即使对于最优秀的学生也很困难。

换句话说,现在以前30大学目标的学生,确实需要介于可能很水的「课外活动」和往往太难的「学术荣誉」之间的项目。这些被称之为「背景提升」的项目,确实是大学非常看重的。不过因为我实在不喜欢「背景提升」这个词,所以我会称之为「学术拓展」,或者干脆像本文标题中的「竞赛、科研、暑期项目」这样展开来说。

观点: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图1:在美国大学通用申请系统  Common Application 中,除了文书 essays 之外,有专门的列表可以填写5项荣誉 Honors和10项活动 Activities,这其中就包括了竞赛、科研、暑期项目。

一定要先定学术方向

那么如何规划竞赛、科研、暑期项目呢?首先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积累能够取得的成就肯定超过尝试很多不同的事情。当然,在9–10年级,我们鼓励先做一些轻量级的尝试,一方面是寻找学术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培养综合能力。但在尝试之后,肯定要做出一个决定,否则无法聚焦时间和精力。关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向,请参考我之前的推文:观点: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意向专业

其次,本科申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竞赛、科研、暑期项目不能单独考虑,而是要和校内选课、标化考试、社会活动等本科申请中的其它要素放在一起考虑。只有确认了学术方向,才能做出一个面面俱到的规划。

观点: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图2:这是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在本科录取的通用数据集 Common Data Set (CDS) 中公布的录取标准,其中被归为最重要 Very important的有九项之多:高中选课难度 Rigor of secondary school record、校内排名 Class rank、校内成绩 Academic GPA、标准化考试分数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文书 Application essay、推荐信 Recommendation(s)、课外活动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才华和能力 Talent/ability、品格和个人特质 Character/personal qualities。

但是,这里说的学术方向和总体规划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可以调整的。另外,绝不是说只做和学术方向完全匹配的内容,与之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也要参与,只是在轻重缓急上要有不同。另外,学术方向也是可以调整的,只要在规划竞赛、科研、暑期项目的时候考虑到可能的调整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了。

规划思路

不同学术方向的规划思路是非常不同的。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学术方向都有竞赛和暑期项目的,至少不同学科的竞赛和暑期项目在难度、形式、含金量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除了各个学科不同之外,每个学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有人更加擅长刷题,有人更加擅长自主研究,有人基础很好,有人兴趣很强。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先说一些基本原则。我之后会逐步写一些各个学术方向的规划思路(之前已经写过两个学科的:学科解析之数学——最基础也最多样、学科解析之经济学——最热门却最被误解)

原则一:AMC等理科的学科竞赛不仅需要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应试技巧。潜台词:大多数人不适合理科学科竞赛,因为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都不是能够在一两年里培养出来的。适合全力以赴打学科竞赛的学生有两种:体制内的竞赛生(要求不高,初中的时候奥赛省级二等奖就够了)和天才(比如陶哲轩)。其余学生可以尝试学科竞赛,但是建议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否则容易花了很多时间但没有收获。

观点: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图3:这是AMC中国官网上关于国际数学奥林普克 IMO 美国队选拔流程的图示。实际竞争压力比图片中看上去的严峻得多:只有不到5%的学生可以从第一轮的AMC进入第二轮的AIME,其中有大约5%可以进入第三轮USAMO(全体参赛学生的0.25%),这其中又有大约10%可以进入第四轮MOP(全体参赛学生的0.025%),这其中最后有20%组成了美国队(全体参赛学生的0.005%,而就是二万分之一)

原则二:科研非常重要,但科研的核心价值是间接的。潜台词:一般广告里说的论文发表、教授推荐信等直接产出的作用有限。能写到广告里的东西,要么不稀缺,要么不真实,但美本申请就是一个越稀缺越真实才越有价值的“游戏”。当然,我不是说论文发表和教授推荐信没有用,但这是一个起点。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下五项间接作用,这些加在一起的价值远远大于论文发表:

1. 树立鲜明的“人设”。前提:你有一个鲜明的人设,并且你的科研课题真的可以很好地支持这个人设(所以我再重复一遍,要先确定学术方向,再做学术拓展的具体规划)

2. 展示用学术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其实就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并且能够去解决问题,改变世界的人。

3. 提供申请文书和面试的优质素材。前提:学生真的深入参与了科研,并且在过程中有所感受和思考。

4. 帮助到后续的暑期项目申请。前提:在暑期项目申请截止前,至少要完成科研的大部分内容,这样才能够在暑期项目申请材料中有所展示。

5. 用于参加科研赛事,比如美国的ISEF(俗称“英特尔”)和STS、全球都可以参赛的丘成桐奖等等。前提:科研课题的设计水准和学生做科研的实际投入达到了参赛要求,这需要在规划中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并且选题时要充分理解比赛要求和过往作品。

观点: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图4:亚裔学生 Yunseo Choi获得了2021年科学天才奖 Science Talent Search (STS) 冠军和25万美元(对的,你没看错),这一课题之前在丘成桐奖中取得了全球奖项。她用数学模型解决了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重要的配对问题 matching problem。

原则三:尤其对于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暑期项目非常重要。潜台词:在国内走竞赛路线是很艰难的。前面已经说了学科竞赛的难度。在国内,科研竞赛其实也挺难的。因为美国学生可以畅通地参加STS、ISEF、丘成桐奖这三个比赛,但是国内学生能够直接参加的就是只有丘奖,ISEF的参赛路径宛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STS则是明确必须在美国参加(注:外籍学生在华参加ISEF流程类似于美国国内;美籍学生在华可以直接参加STS)。也就是说,在美国做一个科研课题可以有三次参赛机会,但在国内就只有一次。

写作竞赛也是如此。美国最重要的写作竞赛 Scholastic Art & Writing 只允许美国本土学生参与,而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的比赛获奖率极低(2%左右),英国的John Locke Institute Essay Competition在美国大学的认可度存疑(我们了解到的John Locke获奖后录取名校的学生全都有别的更大的成就)。这也使得国内的学生缺乏好的参赛机会。

相较而言,大部分暑期项目都录取中国学生,不论是学科竞赛所对应的 Ross, SUMaC 等数学夏令营,科研赛事所对应的RSI, SSP, RMP, SSTP, SSRP 等科研类夏令营,写作赛事所对应的 IWYS 等暑期项目,每年都会录取中国学生。当然咯,凡是顶尖的,都有难度。

观点:竞赛、科研、暑期项目怎么规划
图5:麻省理工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在官网上列出了一些MIT认为对高中生很有价值的科研类暑期项目。其中不乏主办学校排名不佳,但是项目本身历史悠久且输送大量学生进入顶尖大藤的例子,比如 Garcia Summer Scholars 是由是由本科排名第88的纽约州立石溪大学主办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要不要参加 John Locke?2021年获奖数据分析

下一篇

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意向专业?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