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坑专业”?
以前的“生化环材”是被大众提及最多次数的“天坑专业”,这些专业被说坑主要是因为专业学习起来非常辛苦,工作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跑外勤,环境普遍不太好,待遇也不太可观等原因。
但时代变了。
如今的就业成老大难,真正悲惨的坑是,“毕业即失业”。或许就业率才是判断“坑”还是“不坑”的重要标准。
从“生化环材”,到“法新管建医”变“新五大天坑”?
天坑易主?
陕西、广西、贵州发布的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许多就业率极低的专业——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公共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法学、建筑学、医学等,报告中文社科专业被提及比较多。
而从就业率来看,“生化环材”没有面临这般“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目前这四类专业的就业率普遍都在 80%~90% 之间,比绝大多数人文社科和小众冷门专业的就业率都要高。
“生化环材”已经脱坑了吗?
1. 材料即将加冕工科王牌桂冠
正在逐渐出坑的生化环材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生化环材或不再成为大家口中的“天坑”了,特别是超级电池、新型半导体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让材料学成为了香饽饽,半导体材料是芯片行业的核心,而高分子材料是新能源行业的先锋,这些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材料学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热门。
15-20w+ 的薪资待遇不稀缺,比如华为的材料工程师平均工资为 2.7w/月,其中 46% 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 2-3w/月,23% 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 1.5-2w/月。
根据 PayScale 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材料科学与工程美国硕士的早期平均薪资达 7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50 多万,中期平均薪资达11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80 多万。
不管是国内国外,从薪资待遇层面来看都是不错的。
随着新材料诸多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技术突破,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多数工科和综合院校均开设了该专业。由于其应用领域广泛,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的知识,导致了该专业的申请人数逐年上涨。
材料工程专业的细分方向可大致分为五类:
其中,高分子材料、电子光学与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属于新材料,潜力大空间大的同时,也意味着申请竞争激烈。UIUC、UCB、MIT、西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康奈尔这些学校研究领域很全面,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都非常高,是深造材料的不错选择。
部分 25 Fall 材料硕士相关录取
美国 offer 将于 1-2 月开始陆续发放!▼
同样的大健康行业的新起到蓬勃发展,让生物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等生物专业人才也变得稀缺,基因技术随着基因组次序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运用化学专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学将有广阔的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就业稍显逊色,但是从看未来的眼光来说,环境对全球起到了深远影响,比如可持续发展,所以说选专业不知看眼前,还要看以后。
2. 本科学皮毛,读研是必备
它们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专业,本科学历主打一个“尝尝味道”,想要走到“高薪行情好”岗位,学历提升后硕士学历是基础门槛。
图源:智联招聘
某国企材料工程师硕士学历起步
另外,走科研道路算是生化环材里不错的选择,而科研这个选择下,博士是“最优解”。
去高校当研究员做教授自不必说,名校博士、大老板博后、SCN 主刊文章是“标配”;如果想去科技企业(药企之类)组队做项目,学历要求也很高。
@机构专业导师 Stella L
从 211 硕士到港大 PhD,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做讲师
首先,进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稍微好一点的一本高校都在实施“师资博后”,即将部分博士后纳入师资队伍管理:需要承担教学任务,但给你三年的考核期,考核达标后才可以留校。
各个学校考核要求高低也各有不同,985/211 只会难度更大,有些高校还会要求博士有海外的留学或者博后经历。
博士进大学当老师,有些高校会给安家费、购房补贴、编制、解决家属工作等额外福利,安家费大概10-50万。
青年教师入职,基本工资20万左右,不过除了基本工资收入,还有各种课时费、科研奖励、项目等收入,收入来源非常多样化,不同专业的老师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不太清楚自己要不要读博
如果你实在决定不了,或者科研经历太少,可以选择先申请硕士,一是给你个思考缓冲的机会,二来可以以此为跳板冲刺更好的项目,先去参加一些科研项目,相当于读一个“学前班”。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硕士项目都有助于读博,如果学校同时开设了 Master of Science 、Master of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Study 这几种学位,那 Master of Engineering 它通常是就业型项目(注意看项目的官网介绍)。对于申博来说就属于“非科班出身”,而且一旦占了硕士这个名头,PhD 招生委员会就会要求你比本科生有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所以授课型硕士申博是非常难的,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大二就确定好自己未来要读偏研究型还是偏就业型的研究生。
而文社科,为什么“坑”?
言归正传,为什么根据就业率来看,很多像新闻、法学、公共管理等文社科就业堪忧呢?文社科和理工科都有很强的专业壁垒。但是,在知识习得上,文社科的门槛相对会低于理工科。而在就业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岗位需要就职人具备的能力,是他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而不是人的未知成果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文科要比理工科吃亏很多,因为在这样的水平要求下,你的竞争者一大堆,他们甚至都不是学你这个专业的。所以在求职中不太占优势。再一个就是基本上很大部分文社科专业拼命告诉学生要学什么理论,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却很少有人指引学生要产出什么成果,应该如何做才能好就业。
此外,就业市场还比较饱和,要想找到“高薪”的行业和岗位,困难比较大。文社科的出路是?主要有三条路可有机会“出坑”。一是继续在本专业领域深造。和前面表达的观点类似,本科学位饱和,也只能学个皮毛的情况下,硕士甚至博士让你获得更好的机会。新闻、法学、公共管理等文社科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知识和就业竞争力。
机构君曾有幸采访过一位港硕新闻的毕业的机构学员,该学员表示一年的课程并不水,反而因为压缩了课程后,变得更加精简和密集,吸收知识的速度和进程也会更快,而且学员表示港大新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这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强的作用。
香港有很多 big name 的公司,接触的平台和职场的起点更高,对之后无论是回大陆还是留港都是很好的开始。目前这位同学得到了在香港的一家报社的工作机会。
01 德语转金融工程案例
A 同学因为辅修了数学,且数学课程量堪比数学专业的同学,因此很好地弥补了 A 同学的专业背景。
A 同学加入机构的种子计划后,经过老师的辅导再加上自身背景加持,内推成功并录取了基金公司的实习,后续也进入了券商从事 trading 相关实习工作,涉及到建立交易数据库的内容。这为转专业申请也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
🌴机构导师:
对于希望转金工金数这类理+商的高要求专业,一定要补充对应的先修课程:数学或金融方向。
实习方面,最好要有编程经历,最完美的是券商的量化交易实习或者金融科技公司的风控岗,这类涉及大量数据分析和建模调参的实习。当然一些用到 Python, R 语言, C ++ 的学术项目也可以。
02英语转教育科技案例
B 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应用语言学,后来又参加了本校和一个哈佛教授的 research lab,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教育科技这个领域的兴趣,同时弥补了quant方面技能,这对于申请教育科技方向非常有帮助。
🌴机构导师:B 同学是一个很好的文科转专业范例。对于纯文科生是很难直接去接触理工类的技能的,直接去学习也会很枯燥。但是科研是一个高效有用的媒介,这个过程中你就能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自己本身欠缺的 quant 方面的技能。
三是可以申请交叉学科。
如何实现作为文科生不可替代的价值,去到理想的公司和岗位?关键就在于选对专业+实力 buff!
如今不管是本科/研究生的文科专业设置,还是升学如何选专业,还需要考虑到文科与当代技术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做到纵深,大面积顾及到横向或许是未来文科生的出路。文和理不是对立面。如果只想依赖所学内容来代表自身竞争力,不想了解 5G 是什么、AI是什么,不愿面对技术时代带来的挑战,固步自封的话,那么职场生命线可能也会很短。
像一些海外人文社科研究生项目就非常具有前沿化、交叉化的特点。
▲前沿化:性别研究、双语教学、数字与技术媒体、娱乐与传媒管理、中国与全球化、气候及能源管理、国际公共卫生、计算机与公共事务等。
▲交叉化:与理工科交叉的 STEM 专业:教育技术;传媒与技术;社会政策数据分析等。与商科交叉的专业:传媒管理;教育管理等。
比如人文社科+数据交叉专业对于文科生们来说是个更适合的选择。
最后
就业市场大环境寒冬,CS 来了都得受冻。这影响到的是不仅是部分就业率低的专业或行业,而是影响遍及所有行业,所以在大环境无法改变时,提升自己尤为关键。
当然,不管是天坑还是非天坑,新天坑还是老天坑,作为供大家学习的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每个人不同的心理预期和不同的选择,比如有些人是兴趣导向型,有些人是收益导向型,预期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申请时的心态。
无论你选择哪个专业,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持续学习和进步。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去学习、去适应变化、去追求卓越,是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