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第一梯队国际部的招生老师和我说今年他们都没招满人。这真的是震惊到我了,你要知道这所学校的国际部可是全北京哪怕放眼全国都是最好的之一了。以前那是根本不愁生源。
是因为国际部学费太贵了吗?
说实话相比动辄30万甚至40万的私立国际学校,公立国际部的学费真的不算高,一年也就10万左右。这笔钱对于北京的很多孩子来说也就是一年的课外班费。
是因为今年的录取结果不理想吗?
可数据显示上第一梯队的录取结果都比去年还要好。北师大国际部相比去年美本Top30录取总数增加了45枚,101国际部美本Top30录取总数增加了29枚;人大附也是从去年的220增加到了今年的240。那为什么以前抢破头要进的国际部今年却出现没招满生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笔经济账。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些公立国际部的构成,一部分是富人家庭,一部分是中产家庭。对富人家庭来说留学就是个奢侈品,是个消费品。他们不太会考虑孩子留学对就业的帮助。但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他们很难完全把出国留学和投资脱离开。
确实,对于一个在北京本身只能上个普通一本的学生来说,如果本科能上个世界前50的学校确实挺有收益。
但是这些公立国际部的孩子走高考路钱也能考上985大学。学过点经济学的朋友们肯定听过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现在随着经济下行,对于中产家庭来说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如果这笔钱不用在留学上都快够给孩子在北京买个房了。
而最后单从就业角度看,也不会和直接去读美本的学生有太大差别。但里外里差了北京一套房出来。那是不是说出国留学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消费品,没有投资价值了呢?我倒也不这么认为。
很多中国的孩子二次构建自己价值观的年纪就是18-24岁这个年纪。如果这个时候能让他们走出去看一看世界、接触不同文化、见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观点……这些是能够让他们获益终身的。或许他们的收入和同龄人比不一定有多么的高,但由于他们见过、看过、体验过,所以更有可能想明白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徐霞客的故事为明朝历史的结尾,就是想要告诉读者,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不如徐霞客的一生,因为成功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