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论文发表流程的科研人员都知道,论文在投稿到发表过程之间都有一道同行评审的过程,即期刊的编辑会邀请同领域的审稿人去对论文进行试读,并判断论文是否具备发表的价值。
通常审稿人会根据论文质量给出四种可能的结果:接受(Acceptance)、小修(Minor revision)、大修(Major revision)、拒稿(Rejection)。根据期刊质量、论文质量和审稿人的意见不同,这四种结果出现的大致概率一般为:直接接受概率<5%、小修10%-20%、大修50%-70%、拒稿10%-20%。
由此可见,大修基本上是论文作者最可能收到的结果。那么,假如你是一位收到评审结果为大修的论文作者,你应该高兴还是难过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情况下审稿人会给出这四种评审结果:
接受Acceptance
当审稿人认为论文在研究方法、实验、数据和结论方面都具有高质量,审稿人可能会给出直接接受的评审结果。这基本代表论文可以直接发表,或只需要进行一些小的修订和格式调整。
小修Minor revision
审稿人认为论文有值得发表的价值,但还需要进行一些较小的修改和调整。作者需根据审稿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在回复信中列出修改的地方。
大修Major revision
这意味着论文需要进行重大修改才能接受。审稿人可能提出了一些比较严格的问题,或是方法上有改进空间,抑或是结果的分析不到位等。作者需要仔细分析审稿人的意见并进行重大修订,不排除需要收集新的数据或开展进一步的试验。
拒稿Rejection
这就是所有可能性中最坏的情况了,拒稿可能是因为论文存在一些无法接受的原则性错误,或者是毫无创新,或是研究问题不够新颖,也有可能是存在一些学术诚信问题被审稿人发现了,原因多种多样。
这里还有一个小误区,作者收到的审稿意见并不一定是审稿人直接给出来的。通常编辑会邀请2-3位审稿人来进行一篇论文的审稿,作者收到的审稿意见是负责你这篇论文的编辑在综合了多位审稿人的意见之后给出来的。例如假设一篇论文的两位审稿人给出了一个acceptance,另外一个给了minor revision,那么编辑大概率会给minor revision。
如果是一个minor revision,一个major revision,那么结果大概率是major revision。如果审稿意见里面只有一个rejection,那么编辑会综合考虑一下要不要再给作者一次机会,也有一定概率会给major revision。如果全是rejection,那么编辑基本也就直接拒稿了。
由此可见,给出大修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编辑其实给了你一次说服审稿人的机会。你只需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和意见去修缮论文,达到了他的要求之后,编辑就能给你开绿灯。那为什么大修是最常见的评审结果呢?其实是因为给major revision某种程度上是审稿人的最优解。
一方面,很难有论文完美无缺,投稿的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瑕疵,而一般论文的审稿都会有2-3位审稿人。如果别人看出来了论文的问题,但是你没有看出来,甚至说别人给了rejection,但你给了acceptance,这某种程度上会显得审稿人不够专业。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有问题,如果你给的意见很少给了minor revision,或者干脆就给个acceptance,就显得你可能没有认真看,甚至会让编辑以为你和论文作者认识,在卖他人情。
再者,审稿人其实也会投稿自己的论文,所以只要论文不是特别烂,有一些原则性的专业错误,基本都会给一次修改机会,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的论文会不会到别人手里的时候能让别人手下留情。除非不得已,否则尽量少给rejection是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小e认识一位审稿过多篇论文的审稿人,目前为止除了给过一个minor revision,一个rejection之外,其他全是major revision。给那个rejection是实在没办法,因为论文里有好多处原则性的专业错误。
读到这里,各位读者肯定好奇论文收到major revision,修改完之后接受的概率有多大?根据小e和身边朋友的经验,收到major revision基本等于编辑已经认可你的工作了,你只需要好好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论文,让审稿人满意并松口。
综合网上案例和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论文有70-90%的概率可以被接受。这个概率并不一定准确,尤其是对于一些顶刊,哪怕作者完全按照审稿人意思修改,也有相当大的被拒稿概率。
所以,现在就可以回答文章标题的这个问题了。论文收到major revision的结果之后,作者应该谨慎地高兴一下,好好准备回复审稿人意见,论文还是有很大希望被期刊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