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整体评估到底在评估什么啊?

美国大学的Holistic Review(整体评估),让每一个准备申请的学生头秃。整体评估到底在评估什么啊?能不能给个明确的标准啊!

大家真的太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了,所以网络上关于“美本录取公式”的讨论越来越多。

那网传的美本录取公式靠不靠谱?面对整体评估,我们又该怎么准备呢?

#01美本录取公式?

教育机构“普林斯顿评论”曾揭示过美国大学的录取评估机制,为申请者提供了一条具体的自我评估路径。

根据机构披露的信息,网络上大家整理了一份“美本录取公式”

就读高中:(0-4分) +

课程难度:(0-21分) +

年级排名:(0-3分) +

平均成绩:(0-16分) +

SAT成绩:(6-25分) +

国家荣誉学者决赛者:(0-3分) +

申请论文:(-3-5分) +

推荐信:(-3-4分) +

课外活动:(-5-30分) +

种族多元化:(-3-5分) +

体育活动:(8-40分) +

超级录取:(40分) +

红包项目:父母(3~8分)+家住远处(3分)+教练征召(5-10分)+极其特殊(3-5分)

计算方法也比较简单,比如:

就读高中,在知名高中(4分),美国名校(3分)、一般公立高中(0分);

课程难度方面,AP课程或国际学士项目课程(21分),修荣誉和AP课程的主课(14分),修一般课程没有荣誉和AP课程(6分);

连推荐信是谁写的都有明确的计分方式,著名教导主任写的(4分),非专业学科教师写的(-3分)。

就这份“美本录取公式”而言,指标大方向上还是比较符合大家对美本申请要求的认知的——招生官主要参考学生的GPA、课程难度、标化成绩、课外活动这几个因素。

但是现实录取中,每个指标影响程度能否计算得如此清楚?每个学校真的能做到如此的统一么?我们在这里持保留意见。

#02一个学校,一个录取倾向

Holistic Review(整体评估)的法则让美国高校在招生时享受了较大的自主权,我们会发现虽然大方向比较一致,但是在具体实操方面,每个学校的喜好和倾向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来看两个案例,一个私立名校、一个公立大U:

1、宾大

宾大在官网公布了28届新生的录取报告,重点分享了学生背景成绩、生源国家/地区、课外活动情况,可见这三者是比较受宾大关注的。虽然仍然在标化可选期间,但递交者们的成绩还是非常可观的,递交SAT成绩的学生88%在1500-1600间、递交ACT成绩的学生71%在35-36之间,但也并不意味着低于这个分数区间,就完全没有机会。

中国学生竟然有“爬藤公式”?细数TOP 30的录取要求,这几点才是最重要的......

↑宾大官网

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上表现也是不错的,比如79%同学参与了学术活动、研究、演讲/辩论队、技术等活动,67%同学参与过艺术、舞蹈、宗教、戏剧和对外交流等活动;

94%同学参加过志愿者、社区服务、承担家庭责任等等活动成为对社区有帮助的人。

中国学生竟然有“爬藤公式”?细数TOP 30的录取要求,这几点才是最重要的......

↑宾大官网

不过宾大官方也说了,量化数据毕竟不能真正体现新生的活力,这些数据也并不代表你绝对会被宾大录取的指标。

2、UC系

再来看看公立综合大学UC系的录取要求,在UC官网上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加州以外申请者的几个要求。

👉比如GPA:学生需要提交GPA,而且不同课程体系需要提交的资料和审核标准也不同,这和上面的“公式”也是有出入的。

中国学生竟然有“爬藤公式”?细数TOP 30的录取要求,这几点才是最重要的......

↑UC官网:对不同课程体系中国学生的GPA要求

👉比如语言要求:国际生需要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官网也说明,你可以通过托福雅思、多邻国考试,也可以通过3分以上的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语言与写作成绩来证明自己。

中国学生竟然有“爬藤公式”?细数TOP 30的录取要求,这几点才是最重要的......

↑UC官网:接受的语言考试及分数要求

👉比如推荐信:

UC的官网上表示,申请时不需要提供推荐信,但即使是共用同一个行政系统,不同的分校可能对递交的申请资料有不同的要求。

中国学生竟然有“爬藤公式”?细数TOP 30的录取要求,这几点才是最重要的......

↑UC官网:不需要提交推荐信

整体上来看,课程难度、选课方案和GPA,语言和标化成绩,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是大多学校的审核方向。

但我们也能发现学校和学校之间,在学生录取倾向和资料收取的习惯上都有不同,如果机械化的套用公式,可能反而会和梦校产生巨大的鸿沟。

#03招生政策持续变化中

在一开始提到的那份美本录取公式上,关于“种族”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因为在这个计算公式里:“少数民族、印第安人+3分,亚裔-3分。”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美国高校的上空,今年因为哈佛在平权法案上败诉了,种族因素被要求彻底从部分大学招生过程中被剔除。作为验证新法案的第一届,28届的录取情况如何?数据也出来了:

MIT 2028届有1102名新生,接近一半(47%)的学生都是亚裔,同比去年上涨7个百分点;

加州理工的亚裔也从去年的37%上升到今年的41%

但耶鲁大学亚裔新生比例从去年的30%下降到24%,白人学生比例上升,黑人/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比例和去年相当;

普林斯顿的亚裔学生比例也稍有减少,黑人/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均有小幅下降。“因为是亚裔就扣3分”?这条录取“公式”恐怕很难成立。大学的录取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根据政策和现实需求调整,而且我们从最新数据里可以看到,即使在政策调整的当下,不同学校的执行程度也有明显差别。

写在最后:申请制赋予美国高校在招生时极高的灵活度,这也注定我们很难用一套标准来应对申请和招生的要求。从申请者的角度上来看,申请不仅是让学校筛选我们的过程,也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所学校的过程。无需硬套指标,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自身条件出发,多关注自己的GPA、选课方案匹配度、语言能力、课外活动情况,也积极了解和熟悉学校的官方要求,认真阅读学校的邮件。无论指标如何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总是没错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10/12考试注意事项及线上机考+线下操作规范详解

下一篇

IC、LSE相继发拒信……申请季有哪些情况会被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