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申请季前季中,准留学生们都会被各种申请材料忙的焦头烂额。我们最近也收到了不少咨询,然而有些误区普遍存在,今天在这里详细分析!
在美本申请中,可能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申请材料做的越漂亮越好。不过大学,特别是要求复杂、多样、苛刻的名校,那些高度挑剔的招生官就好像有“鹰眼”一般,能够发现每个申请者材料中水分最大那一部分。所以,事实上有些看起来特别出色的申请材料可能暗藏“危险信号”(Red Flags),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虽然这些“危险信号”不会直接导致申请被拒绝,但会让招生官对你产生怀疑,需要更多考察和审核时间——
虽然这些“危险信号”不会直接导致申请被拒绝,但会让招生官对你产生怀疑,需要更多考察和审核时间——
在这种核查加倍严格的情况下,你得确保自己的材料的确是完全真实、准确的,没有任何一点经不起推敲之处!
1 “危险信号”都有哪些?
下面的内容来自西北大学的一位招生官J. Lin发布的文章《对于招生官来说,大学申请中有哪些危险信号?》,他在这里罗列了6条“Red Flags”内容,在美本录取,特别是藤校录取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01、来自知名人士,但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推荐信
招生官一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推荐信的含金量——如果推荐人对学生一无所知,这导致他的这封推荐信也变得毫无价值,哪怕他的头衔非常高,名号非常响亮。
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官并没有因此对这名学生产生好奇,反而推动了某种相反的效果,那就是这名学生和他的家人在动用“关系”在施加压力,人为地让招生办公室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这名学生的其他成绩和数据都变得不可信。
J. Lin详细地描述了一次他本人的招生经历:这位申请者提供了美国现总统拜登的推荐信。这听起来很厉害,很有价值,但对申请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J. Lin警惕了他的家庭背景,并更加仔细地调查了他材料的方方面面,结果,招生组果然发现了有其他可能涉及不诚信竞争的行为,从而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
02、自我陈述文书口吻过于老成,不符合年龄
如果你的简历表明你从未参加过高级写作课程、没有写作方面异常突出的特殊奖项或者表现,那么文书中那些超越年龄甚至阶级深刻的见解从何而来?他很幽默地用“50岁的哲学家”来形容一些年轻申请者提交的文书。当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章提交至委员会的时候,经验丰富的招生官当然会对它们亮起红灯。
招生官也很清楚地知道,现在是代写和可以花钱买文书的时代,那些好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文书不但帮不到你,反而会让招生官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J. Lin说,在有“代笔”的时代,多少会有为好文章“付费”的人,而寻找真实的产出是他们的重要责任之一。
03、太多的“自学”AP课程
AP课程相当于美国大学课程水准,比一般的高中课程更深入、复杂和详细。学生通过AP考试换取的学分,可以同等换取相应的美国大学学分。它目前已被被美国几乎所有大学、文理学院认可。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有一定要求,也能够能够体现一个孩子知识面较宽、知识点密集,并且对未来的专业方向已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最近的趋势是,国际学生为了彰显“更聪明”和“更有动力”,往往违法常理地大量自学AP考试的科目,但往往产生了很多相反的效果。
举个例子,除非一名学生的其他资料佐证了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否则他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计算机科目,哪怕是物理和环境科学,都是没有道理的。看到成绩单上列出的那么多AP成绩,招生官反而会困惑学生花费空闲时间学习这些考试科目的动机是什么,有什么可能的潜在因素会让一个孩子把空闲时间都用来考试,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
04、课外活动的行程安排过于紧凑,甚至重叠
有些活动清单整理得非常好,逻辑清晰、经历丰富、主线突出,但禁不起细“推敲”——仔细一看,会发现如果将学时加起来,某位同学每周要进行40多个小时以上的活动。
那么,这位同学是否有时间做家庭作业、有精力完成学业内的工作?如何在几乎不可能的超短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J. Lin幽默地说:“出于心理健康原因考虑,我也不希望你出现在校园里。”
没错,这也是J. Lin遇到的大量真实案例之一。“忙碌”的活动安排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位同学还是进入了候补名单,因为招生官们认为他根本没办法兼顾学业和活动之间的平衡,也根本不敢相信他花了这么多时间参加了所有活动。
不过鉴于这实在过于亮眼的材料,还是给了再次考察的机会,然而可以从J. Lin的描述中看出,招生官们们对他的印象并不好。
至于时间重叠的,除非能够提供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的证明,或者有其他令人完全信服的依据,更是会因为不诚信竞争而被直接打入“录取黑名单”。
05、与父母的职业、地位相关度很高的实习机会
招生官会着重关注申请者父母甚至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职业,留意有哪些机会是来自于他们。如果一个人最亮眼的经历完全来自于“投胎投得好”,那是不被认可的。
曾经有学生列出父亲是索尼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并且这个学生在同一家公司进行了为其三个月以上的暑期实习,还着重描述了这份实习机会多难得、收获了多少可遇不可求的经验......然而,在招生官眼里,这份实习顿时就没有了分量,并且展现了这位申请者的负面形象。
06、过于令人震惊“伟大成就”和徒有其表的作品
比如,一个学生声称自己筹集了十万美元来帮助儿童医院的学生,但是在推荐信中,包括学校的教导老师都没有提及跟此事相关的任何内容。如果你敢于强调这样的“惊世成就”,那么为什么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呢?如果没有其他证据,那么招生官就会认为你是夸大了你的成绩,简单说就是“牛皮吹破了”。
还有很多同学在申请中说自己能够提供非常优秀的作品,但却“徒有其表”。比如有的学生声称自己做出了多么高级而又有意义的网站、提供了多么广泛而细致的服务。可是等招生官去下载了app或者打开网页才发现,除了一个有漂亮封面的主页,其他啥都没有。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估计招生官再看到这样的内容可能都没兴趣去看了。
诸如此类的成果“含水量”太大了,招生官普遍认为只是学生不适当地夸大了他们的成就。
以上虽然是这位招生官的一家之言,但还是给我们敲了警钟。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匹配性和真实性都很重要,看似完美的材料说不定已经给自己挖了坑。尤其是不要挑战招生官的智商,没有真实依据的虚假繁荣注定是空中楼阁,站不住脚的。
虽说申请不该畏手畏脚,但这建立在一个不断探寻自我,加强自信的过程中,而不是通过夸张、吹嘘甚至造假!
2、哪些“捷径”不能走?
在如今越发激烈的美本申请中,所谓的“擦边球”和各种猫腻不是个例。听到“文书代写全包本人零操作”、“申请一条龙服务不用动脑”等等诱人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有过想走“捷径”的念头?
标化考试:还没月考严格?
GPA推荐信:掺水是"一贯流程”
文书:当然是中介搞定?
活动:谁知道你究竟做了啥
各式各样的作假虽然有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的原因,但更多也体现了学生自己的特性。
在高压、高竞争环境之下,教育往往被当成了一种“工具”。大多数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得到一份好文凭,好工作,才能赚大钱,买好车,住大房子。如果这样想,重要的便是结果,过程中用什么手段便没有那么重要。然而,如果选择随波逐流、融入其中,这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招生官乐于见到的。
诚信也源于个人特性,说假话、做假事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失去了一个人各方面可以令他人信赖的根源。且个人缺乏实力,对于考SAT、 写文书、填活动,如果不去添油加醋,很难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的话,也不能达到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招生要求。
3、大学招生官们也不是傻子!
美本招生中的“打假”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名校招生对真实性的审查更为严格!
布朗大学2022年宣布增加申请信用审查制度,要求学生保证自己在录取过程中所提交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实的,而且学校还会将需要核实的信息发给辅导老师进行确认。
加州大学不仅会对申请文书查重,还会随机抽取申请者的申请材料进行真实性验证。被抽中的申请者需要提供原始文件,以核实学术经历、荣誉和奖励、课外活动、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特别项目参与情况、就业情况等信息。
为了防止推荐信造假,哥大、杜克等名校只认可能够体现推荐人“实名”且“官方”的邮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还会给推荐人一个秘密表格,请他们对学生的领导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项水平进行打分。
面试:细节式提问
现在不少大学都会在申请中增加面试环节。这个项目究竟是不是是申请人本人完成的、他在其中又参与了多少?关于内容和感受提取的各种问题一问便知,还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深挖细节。如果没有真正参与过,必然“难以招架”。
背调:“难缠”的第三方机构
近年,越来越多的院校会指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申请者的专业、个人情况及学术背景等进行背景调查。他们代替招生官根据递交的文书内容以及成绩进行面试,通过录像或者在线视频的方式转发给学校。部分机构还可以有权限直接判断一个学生的申请水平,且这些判断对是否录取你有着一定的决定权。
大学间:频繁的学术交流
大学之间可能也会有相关的交流,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在交流经历及其产出成果上不诚实的申请者失去更多的申请机会。
假的东西永远是假的,SAT抄答案、活动编撰、作品代写这样的事,永远是上不了台面的,是对其他兢兢业业的学生的不公平,也终究有被“打假”的风险。
美本申请,并不是要集齐各种高考状元、考试精英。他们希望因为你的存在,让他们这样的一个共同体更加美好,更加丰富,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意思。
你必须是一个有趣的人,才能是一个能够打动招生官的人。用你自己的声音去写你的文书。不要让任何人去代替你写你的申请文书,招生官希望通过这个过程看到一个真实的你,可触摸的你,打动人的有趣的与众不同的你,他们不要看到一个流水线出来的包装。
在这一基础上,诚实,才是申请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