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归来4年后到底啥行情?

在多年的咨询中,有这样一类问题,是关于未来的规划;

老师,像我这样的背景和能力,在国外读博3-4年,好好干的话,最后大概文章能发到什么程度?3-4年后,博士文凭拿到,手上有个8-10分的文章,大概能找一个怎么档次的医院?

上海的大医院好进吗?如果我想留在国外,当医生容易吗?不当医生的话,其他工作好找吗?钱多吗?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案例,能多给我说说,好吗?

人需要一点确定性,给此刻的选择增加一些勇气,这非常理解。

这些涉及未来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不过我也是个性情中人,没什么不能说的。一般来说,我都是把自己代入,我怎么看这个问题就怎么说,再结合每年这么多出去的同学、在海外读博的同学,已经回来工作的同学和我沟通的情况,来表达我的想法和观点。

李宗盛的歌《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么唱到:“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未来会怎么,究竟有谁会知道?”也是一样的感慨生命的不可知和不可测,我们只能与之适应,试着理解,或起来斗争,抑或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些事,这些所有的建议,抛开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有几条是相同的。包括我自己的选择,基本上也隐隐约约合着这些“法则”,算是“放之四海,皆可参考”,今天,给大家聊一聊。

轨道内VS轨道外网上有一个节目《医学生的N种可能》(B站和小红书都有),以纪录片的形式拍了很多医学生的人物小传记,有在体制内的行医的,有跳出体制的,也有完成放弃医学行业的。

医学生的智商(考分都不低)、勤勉、一线临床锤炼下的务实,无论在什么行业,都是非常优秀的品质。

当然能被采访,都是挺出色的人。这些医生基本上的发展路径,是既在医学、医疗的相关领域里,又部分脱离了原来的既定轨道。像王小波的话,“在大时代中,找到了一个老母鸡孵蛋的位置。”人生本来如此;轨道内稳定但乏味,轨道外刺激但风险也大,要平衡。我自己有这么几条心得:

1、不要永远一直待在轨道之中,也不要完全脱离轨道。

2、宁做鸡头,不做牛后;“鸡头”可以昂首阔步,“牛后”只能加紧尾巴,活得憋屈。

3、做事,有三种回报;成就(名利)、意义、乐趣,三样里面有两样,我就干,三样里面只有一样甚至一样都没有了,就是去轨道外寻找的时候。

不过,我接触这么多医学生和医生了解下来,目前来说,医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进入传统的公立的医疗体系,《医学生的N种可能》中的那些案例,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

毕竟,要找“老母鸡孵蛋”的位置,需要承受风险,而人如何面对风险和盼望,就决定了他是谁?风险和安全永远是相对的,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有个最危险的地方,名字叫“安全区”。

而出国读博,就是一条既在轨道内,又踩在轨道上的路,一方面提升文凭、累积科研为轨道内的攀登垫高台阶,一方面从原来的圈子里暂时脱开,看了更大的世界,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机会。

踩着永恒的步子利害得失的权衡,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加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都会变得复杂无比。再精明的人也会想破头脑、顾此失彼。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也能发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用不着见机行事、看风向去做事情,而是踩着永恒的步子去生活、去实践。我越来越羡慕这样纯粹的人,也觉得他们有大智慧。

什么是变的?

外在的评价标准是变的,就看谁掌握了话语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可以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企业家是社会栋梁之才,搞活经济,利国利民;也可以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什么是不变的?

勇敢、智慧、正直、善良、有激情这些品质是不变的,再过300年,这些品质都一样吸引人,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魅力。做什么事,最后一定能赚多少钱,是算不出来的,做什么事,能让自己更勇敢、更智慧、更正直、更善良、更有激情,很多时候还是可以选择的,这些价值是永恒的、是不会变的。

这是人格魅力,会吸引别人喜欢你、尊敬你;而你吸引的第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发现,你做的事,让你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时候,就是对的。让你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时候,大概率是错的。

最后,谈谈“理想”。

马云说,你可以拿走我的一切,但不要拿走我的“理想”。10年前,听这话,我以为是成功人士唱高调,不以为意。这几年,我对“理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救赎,没有理想,日常的生活、重复的工作,更加难以忍受,厌倦和疲倦会很快袭来。有理想的人是会发光的。

认识一些早期BAT的员工,股票套现以后有钱了,曾经“财富自由”的理想实现了。然后,没有了新的追求,吃吃喝喝,据说是享受人生,要把之前受的苦补回来。三五年不见,大腹翩翩,眼神无光,我心里一惊,怎么老得这么快。

没有追求,人势不可挡的油腻、衰败下去。

所以守住理想,就是守住自己。

制造一个“理想”,幻想出一个“山顶美景”,勾引自己,不断攀登,永远处于一个“在路上”的状态。这样的人,最年轻,最有活力,人生也最精彩。四年以后,到底怎么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能做的,就是不停的追求理想。不需要非常具体的蓝图,生活无非是见招拆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CAIE重要公告:2024年夏季大考成绩揭晓在即查分攻略与复议指南全解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