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的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博士研究项目。
“PhD student in vascular cell biology/immunology”
学校及专业介绍
学校概况: 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是荷兰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575年,坐落于莱顿市。学校设有7个学院,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等各个学科,在校学生约3.2万人。莱顿大学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前150位。
生命科学学院(Faculty of Science)是莱顿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8个研究所,提供8个本科和12个硕士项目。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拥有2300多名教职员工和近5000名学生。学院地处莱顿生物科学园区(Leiden Bio Science Park)的核心地带,是欧洲最大的科学园区之一,汇聚了大学和企业,是教学、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的理想之地。
专业介绍: 本次招生的博士项目隶属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血管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
该项目旨在揭示妊娠相关的同种异体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重点关注母体产生抗胎儿抗体导致的胎儿/新生儿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NAIT)。通过研究母体抗β3整合素同种异体抗体与β3整合素的结合位点,阐明不同抗体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差异的原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项目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分子、细胞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能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可以在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从事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研究所介绍: 生物学研究所是莱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属的核心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约200人,其中教授30余名,助理教授40余名,博士后和博士生200余人。研究所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包括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超高分辨率显微镜、蛋白质纯化与结构分析平台、基因组学平台等。
研究所与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密切合作,依托各方优势资源,在生物活性分子、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发育与疾病、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等四大主题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
导师及课题组介绍
本项目的指导教师是Dr. Coert Margadant,他领导的细胞粘附与迁移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研究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Dr. Margadant拥有荷兰莱顿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和骨架重排等方面,在IF期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
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设备,包括细胞培养设施、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蛋白纯化系统等。课题组成员背景多元,汇聚了生物学、医学、化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形成了和谐融洽、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大家通力协作,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血管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申请条件
申请人需具备分子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有扎实的细胞培养、蛋白质制备、分子克隆、基因突变等实验技能,能够较为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具备流式细胞术、结构生物学相关经验者优先。申请人需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良好合作。
奖学金和福利
项目为博士生提供4年全额奖学金,其中第一年合同为1年期,通过评估后可延长3年。奖学金起薪标准为2770欧元/月,按照荷兰大学集体劳动协议(CAO)的标准,最高可达3539欧元/月。学校为全体博士生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包括节假日补贴(8%)、年终奖(8.3%)、培训进修、休假等。对于非荷兰籍申请人,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此外,博士生将纳入莱顿大学科学研究生院(Leide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术训练。
申请截止时间:2024年4月21日
有话说
项目理解
本项目立足于血管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交叉领域,以妊娠相关的同种异体免疫性疾病为切入点,旨在阐明母体抗体导致FNAIT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将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分析母体抗β3整合素同种异体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位点及其生物学效应,揭示不同抗体致病性差异的根源。
项目有望丰富对FNAIT发病机理的认知,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靶向干预提供新思路,同时也将拓展对整合素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理解,推动细胞黏附与迁移、血管新生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创新思考
在研究方向上,可考虑将视角拓展至血管发育、炎症反应、肿瘤转移等与整合素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探索项目成果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潜力;在研究内容上,可进一步纳入母体免疫耐受、胎盘屏障等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构建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可引入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成果转化上,可联合医院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推动诊断试剂盒、治疗性抗体等产品的开发;在人才培养上,可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打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在国际合作上,可牵头组织疾病相关的大型队列研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提升项目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