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带你深度解读香港理工大学(PolyU)导师!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的博士生导师Prof.G Bruyns,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一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担任环境与室内设计副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空间形态学(morpho.org)以及其对亚洲城市形态表达和社会状况的影响。他曾发表过关于设计策略、地缘政治问题与空间实践以及城市形态学的文章。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形态学、形态发生、地貌学、拓扑学、逆向形态学、立方体、压缩、内部性、领域设计和空间规划等关键词。

教授的研究领域可分为三个方面:

1)膨胀形态学的设计与批判,关注领域和场所的形态学,考虑领土和地形,将城市塑造视为过程和产物,关注各种城市极端形态及其过程、行为主体和在特定地理空间或地缘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空间层次。

2)空间压缩形态学的设计,提出了"平方英尺社会"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香港后殖民和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国内使用情况。基于人们如何策略性地塑造自己的居住空间,质疑国内生活方式、空间参与、人类努力、宗教实践、公共救济形式和文化信仰如何被压缩成"平方英尺指标"并与金融价值相对应。

3)立体形态学代表了形态分析的技术维度,压缩或膨胀的转化在各种格式中找到了物质表达,提出了如何评估21世纪城市化的形态学问题,包括室内环境、建筑形式、城市区域和领土。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Compactness as a Condition, Compaction as an Ambition—Potentials and Pitfall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Global Debate on the Compact City 这篇发表在《Urban and Transit Planning - City Planning: Urbanization and Circular Development》的会议论文,探讨了紧凑城市这一全球性议题在跨学科视角下的优势和局限。紧凑城市强调高密度、混合功能开发,被认为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但也面临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Bruyns教授指出,对紧凑城市的探讨需要规划、设计、社会、环境等多学科协同,才能全面评估其利弊得失,制定因地制宜的策略。这一观点有助于拓宽紧凑城市研究的视角。

The negotiated public realm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hybrid walkable urban networks of Hong Kong 这是发表在City, Territory and Architecture期刊上的论文。Bruyns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香港为例,分析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性。传统意义上的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在香港这样的高密度城市已经让位于空中步行系统、地下通道、商场等类公共空间,形成复合的步行网络。作者指出,城市公共领域正在经历持续的协商过程,不同行为主体在新的空间类型中重新定义公私边界、可达性等议题。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代城市公共性的新图景。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Commons 这一篇章收录于《Design Research Foundations》丛书,介绍了设计领域的公共性(commons)概念。所谓"设计公共性",是指设计行为依托的公共资源、公共空间、集体创造力等。作者认为,在数字时代,开源设计、参与式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正在兴起,有利于激发大众的创造力,形成"设计公地"。Bruyns教授在文中回顾了设计公共性概念的理论渊源,并展望了其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具有一定前瞻性。

With Design: Reinventing Design Modes: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IASDR 2021) 这是由Bruyns教授与Wei, H.共同主编的IASDR 2021国际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汇集了设计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主题涵盖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社会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多个方面。Bruyns教授在论文集前言中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设计研究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设计与科学、艺术、技术的全新互动模式,为创新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引。这一论文集体现了Bruyns教授对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前瞻思考。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Google Scholar的引用次数达到2000多次,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引用。他担任Cubic Journal的主编,参与多个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如ACSA111 Annual Meeting等,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足见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

同时,教授获得了多个教学和科研奖项,如2022年Urban Studies期刊最佳论文奖、2022年两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20年理大杰出教学成就奖(团队)等,体现了其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他还担任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访问学者,参与学术质量评估工作。

GEO博士有话说

作为申请的学生,如果要写套磁信联系该教授,可以提到以下的理解和思考: 教授对城市形态的研究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他不仅关注城市的二维空间形态,更强调分析城市的立体空间结构。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城市由于用地紧张,呈现出独特的多层城市景观,传统的二维平面分析方法难以完整刻画其空间特征。

教授创造性地提出"Volumetric Economic Morphologies"的概念,试图揭示三维城市环境中不同功能空间相互叠加、连通产生的复杂空间形态。这一研究方向很有前景,有望拓展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新维度。

此外,教授用"平方英尺社会"的概念来研究香港的居住空间,让我印象深刻。在经济因素的驱动下,香港的生活和社会活动被高度压缩到以平方英尺计量的空间中。教授通过实证调研,揭示了居民如何通过各种策略和技巧,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丰富的生活场景,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研究视角很有意义,呼应了建筑学"小空间,大作为"的理念,对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作为一名建筑学研究生,我希望能跟随教授学习,在空间形态、公共领域、居住环境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尤其是如何在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创造宜居、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是我感兴趣的方向。我期待着与教授讨论交流,在他的指导下深入这些领域的研究,为香港和其他亚洲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Top 50 大U Waitlist 转正机会有多大?

下一篇

帝国理工新增两个专业con STEP!多少分才能稳拿offer?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