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大部分准留学家庭都会发愁一个问题“美本留学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问题,缺乏美本申请经验的家庭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容易就把中国的高考思路套用到美国的大学申请上,总想着应该是选什么专业,毕竟中国老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这里,机构希望告诉大家,表示:“高中阶段提‘选专业’这个说法在美本升学这里完全不适用”
01、美国大学根本不会把高中生申请时的专业“当真”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美本申请时的专业选择真的那么重要吗?选专业到底选的是什么?
其实,大部分美国大学并不会直白地问“你要选哪个专业”?而是会问“你最感兴趣哪个学院”?其次是你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学术项目是什么?除了这个领域/项目,你的第二/第三意向是什么?
要注意,“最感兴趣”意味着学校关心的并不是你的专业选择,而是你目前的学术兴趣,注意这个只是一个目前的意向,而且这个兴趣也可以有多个,甚至应该有多个。
这样的问法其实是因为学校默认学生的兴趣是会改变的,所以现在需要学生填写的只是一个现阶段的想法和意向。
另外,选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个学院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会不一样。比如文理学院和工程学院大一大二要求的课程就会有所不同。申请选择的学院,被录取后会默认在该学院学习。
而我们所经常提到的“选专业”(declare the major),其实大多数美国大学是在大二下学期(一般春假前后)才让学生敲定的。
大一到大二,是美国大学认为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去探索和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的时期。
事实也如此。很多美国大学本科生都是通过实际体验一些课程,或对专业领域内资源有一定了解后,才在大二左右对专业选择有了比较清晰的想法;很多人发现自己想学的专业,跟申请大学时填写的专业完全不一样。
而这样的经历,才是美国大学生活的常态。
02、美国大学确定专业的规则和流程
美国各大高校确定专业的规则和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美国大学对专业的定义跟我们常常以为的并不一样。美国大学普遍采用“通识教育”,毕业的总学分中有近半是通识课。
因此,使得学生转专业、转学成为可能。从时间线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允许学生在前两年自由探索,最晚在大二结束时或大三开学前最终确定专业。当然,我们并非鼓励所有学生都用这样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毕业方向。
具体建议应该基于学生特点和家庭的教育诉求确定。在学生大二下学期在选专业的时候,大学一般会给学生很多组合的可能性,常见的组合有下面这么几种。
1. 选1个Major或1个Concentration(专业细分方向)。比如商学院里面就常常没有专业,只有细分方向。
2. 选2个不同的专业或者细分方向(可以是双学位,也可以是1个主修和一个辅修)。这个组合目前更加主流。
3. 选择Joint-Major(联合专业)。大学中的不同学院会联合教学的一种专业,比如政治经济学项目等等。
4.参加拿证书的项目。比较常见的拿证书项目有量化数据分析证书项目、商业实践类的证书项目等等。这些项目不会算成是专业,但是代表学生掌握了某些特定的技能。
03、美国大学最关心的不是专业选择而是学术兴趣
其实源于中国教育的传统思想,对“专业对口”这个概念的看法。
这个说法其实是根植于中国教育体系的一种思维定式,就是会觉得学生现在要考虑的专业决定了未来读本科或者硕士的专业,继而影响着未来就业。
这是个很现实的选择。但这种想法在实际操作上会导致一些负面情况出现。比如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这些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孩子们会很反感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选专业考量。
如果家长强加专业选择的意愿到孩子身上,很容易导致孩子在本就不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做再多课外活动,也很难产出高含金量的成果。如此一来,申请时跟真正的大牛比起来就立马弱爆了。
老实说,高中生们既没到探索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阶段,又不用靠就业来解决生存的压力,所以根本无从来根据职业来选择专业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今的就业市场的变化实在是太快,比如,5年前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还听起来好像很厉害,而我们最近听到的情况是,即便是一直被传的热门专业,比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毕业生近几年也觉得找工作艰难起来了。就业市场饱和和内卷越来越让这些按照“专业对口”来规划的学生们步履维艰。
我们重新回头来思考一下美国大学学科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按照每个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方向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美国大学希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对社会有用之人,不管是人类学专业还是商科专业,这些学生都能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那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靠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学术资源,主动发掘出适合自己的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素养。而这种发展法则,在学生未来工作和融入社会时同样适用。
总体说来,美国大学认为专业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一生都可以持续进行的过程。大学鼓励学生要积极自我反省,从而做出明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
相信我,除了少数从小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的绝世奇才,只要你想去美国读书都会遭遇到这样一个灵魂拷问:我,究竟,应该选什么专业?
那么究竟又要怎么准备才能申请的好呢?还有如果我就要选择某个专业去准备申请,建立自己的申请形象,又应该怎么操作呢?
方法论1:无论什么专业,申请专业一定要和申请人物形象相符。
一个申请者的人物形象就是你的完整个人profile构成,包括你的高中选课和成绩、标化考试分数、形形色色的活动、各种奖项和夏校、所有文书材料以及全部推荐信。
机构曾经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喜欢读书和思考哲学问题的学生,因为原高中不提供AP课而转学,参加的竞赛和活动也偏哲学,似乎哲学是最优选择,但最后他录取的却是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相关专业。
方法论2:对于真心热爱的专业,如果爱,请深爱!
几年前,某位刚刚接触到我们的同学听说哲学是冷门专业,很难就业,一心向往商学院的她准备实施曲线救国的战略,毅然报名了哲学奥赛。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她才发现,哲学需要读大量的书籍,进行大量的思考以及大量的写作。这要求一个人必须愿意坐在书桌前,与那些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对于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富有表现欲的她来说,这种经历简直就是酷刑!
后来,她在机构的指导下报名参加了商赛,带领团队进行项目的开发,才终于找回了曾经的笑容,也终于知道了商科才是自己未来之路。
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为了进入某所学校,又或是因为父母建议而选择大学专业,又恰巧碰上大学转专业困难的情况,那么很可能你的大学生活一开始就会是hard模式。
方法论3:除非全面发展文理兼修的大佬,不要选不定专业(undecided)。
机构曾经有过一个的学生,她从小就文理兼修成绩优异,体育艺术不在话下,简言之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可在大学选专业上却犯了难。数学物理竞赛成绩斐然、经济商科从小热爱、而历史则是家学渊源不容小觑。
如果按照不定专业来申请,那么专业和专业的跨度让人准备起来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后来我们通过对活动的梳理和分析,最终确定数学第一专业、历史第二专业的选择,也申请到了MIT的数学专业。
美本美硕的申请和升学规划,一直都是一个极其需要个性化定制的服务。要想不拿孩子的前途赌博,那就要把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