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学术论文,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一直让科研学者又爱又恨。爱的是论文是学术界自己研究成果的认可,著作等身;恨的是写论文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痛苦,说是字斟句酌也不为过。

而谈到学术论文的写作结构,相信大家脑海中不约而同就能浮现出从Title (论文标题),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引言), Method (研究方法), Results (研究结果), Discussion (讨论), 以及最后的Conclusion (研究结论),这样一套经典的论文结构。

然而,尽管论文的写作结构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研究能够发表在Nature & Science上,而有的论文却接连被三流期刊拒稿?这期文章我们就来以一篇2006年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经典论文为例来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在固定的写作框架下写出来让编辑审稿人眼前一亮的论文来?

论文名: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Concentrations

作者:Long, Stephen P., Elizabeth A. Ainsworth, Andrew DB Leakey, Josef Nosberger, and Donald R. Ort.

发表期刊及时间:Science(正刊), 2006年

Science亲自示范: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TitleandAbstract作为一篇能够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文章处处都是字斟句酌、反复考量。就以论文标题为例,作者并没有选用例如XX + study/effect/assessment/analysis on+ (具体内容)这一套常规的论文命名方式,而是开题立要点出了这篇论文的核心是Food for thought,然后直接点明自己论文的主要结论,让读者一眼就能知道作者的研究核心是什么,同时勾引起读者好奇心,一针见血。再看到论文的摘要部分,非常经典的摘要四段论写作格式,背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论文做了什么、结论是什么。

背景:作者提出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50年尽管温度升高和湿度下降(温室效应)会导致粮食减产,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抵消减产效果。

问题:现行的二氧化碳施肥因子是20年前根据封闭试验测出来的(实际情况下农作物的生产不可能处于封闭环境,必然是露天)。内容:应用FACE技术可以实现露天情况下的二氧化碳施肥因子测试(论文的研究重点)。

结论:封闭试验环境的结果不能反映露天条件下的情况,存在50%的偏差(背景提及的前人研究结果不合理)。

很多科研人员在写摘要时,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明明知道这么一个三段式或者四段式的摘要结构,但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填充论文内容,有时候可能是不清楚自己的研究中什么可以吸引眼球,有时候可能是觉得重点太多不知道写哪个好。

这篇论文就给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示范,摘要中的五句话分别是下文五个部分的高度概括,摘要部分就做到了全文精华的浓缩,让读者只需要短短30秒就可以读完整篇论文(精华部分)。不信?继续往下看。

Science亲自示范: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Introduction论文的前1-3段落不难看出就是常规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整体围绕论文的背景而展开,第一段阐述了IPCC (全球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即他们认为全球总体的农作物产量其实会略微增加;第二段阐述IPCC的预测是基于什么数据和研究的出来,以及这些数据和研究有哪些不足之处;第三段重点解释为什么IPCC会做出此类预测以及其原理是怎样。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读者产生疑问,并刚好在下文把读者的疑问在段落的小标题处提出来:How have CO2 fertilization factors been derived? And why might chamber studies be inadequate for predicting future yields? 用目前网络上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作者预判了读者的预判。

针对第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施肥因子是怎样的出来的,作者做了详尽的文献调研,然后总结在表1中。通过文献调研得出来一个前人研究的共性问题,即这些因子都是基于封闭受控的室内环境得出来的,如果用于全球作物产量的预测就显得potentially inadequate(潜在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引申,既然第一个问题中提到了这些因子是不足,顺着上一个问题的逻辑自然而然的提到为什么这些因子不能用于全球作物产量的预测,并顺利成章的指出怎么做才能得到一套解决不足的问题且能用于全球作物产量预测的数据,承上启下,文章自然过渡到methodology阶段。

这样的段落安排,恰好与摘要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完美对应,丝丝相扣。

Science亲自示范: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MethodologyandResults在引出了自己的Methodology(FACE)后,紧接着的一个问题,How does FACE work?就完美回答了读者在阅读到上一个段落的疑问,作者再一次预判了读者的预判。

具体的论文内容比较常规,主要是介绍FACE的工作原理,以及作者团队用FACE做了什么试验。再介绍完FACE的工作原理之后,作者再一次选用一个问题跳入到Results部分。乍一看似乎并不出彩,但深入进去之后不难发现,作者的研究远不是单一的一次或多次试验那么简单。

论文的研究涉及到了多维度、多物种、多地域、多时间跨度的试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最终得出结论:前人的研究是不靠谱的,其结果远低于预期。这些试验如果分开单独拿出来发论文,其实可以发十几篇不如Science的论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灌水论文,但作者显然没有这么做。这也是nature、science这一类期刊的偏好特点,基本都喜欢那种多维度集成的大尺度研究。

Science亲自示范: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DiscussionandConclusion接下来的部分,在常规论文里面也是经常被称为discussion及conclusion的部分,作者通过论文得出来的结果,对全球范围内的作物生长做出了预测。这部分在常规论文里面可能很难写出彩,而且一般也不会怎么被读者重视,但其实这部分内容才是彰显你的学术水平的部分。

普通的学者由于受到学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基于研究结果展开高屋建瓴的讨论。但这篇论文的作者在这两个部分却将应用层面的研究拓宽到了原理层面的分析,从实际应用效果和微观原理进行了对比。严格来说,这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能够通过写作技巧来提升的范畴,这部分内容的好坏与作者的学术水平息息相关。

Science亲自示范: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质量的经典论文其写作风格都是相同相近的,言简意赅、词句考究、逻辑闭环、高屋建瓴,这些优点能够集中在一篇论文上时,就意味着该论文作者的写作水平已经到了集大成者的境界。

此类论文,也值得所有读者反复阅读体会,推敲剖析,如此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在死板的论文结构下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的论文?
收藏 0
上一篇

乔治亚大学公布2023-24申请季EA申请数据 申请量增加3%……

下一篇

没有高中毕业证可以出国读本科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Molly老师
留学行业8年服务经验,擅长初高中留学背景提升及英美留学规划。VX:mollywei007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