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硕士翻译专业出身,我特别想唠唠到底什么是机翻,机翻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以便让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机翻,也不误伤任何一个非机翻。
最可怕的是,自己的语感读着不通顺就顺手批判:这个文章是机翻。
语感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英文感知力和文化意识等等非常复杂的因素。上来就批判恐怕也不太妥当。
什么是机翻?
如果从纯粹翻译研究的内行角度,机器翻译这四个字并无伤害。甚至英国很多翻译专业都开设技术翻译这种课程,来探索如何借助专业技术加快翻译效率。
这就如同点钞机可以帮助柜员精准快速数钱。我们反对的不是利用现代科技去更好的转换不同语言,我们反对的是对于语言的转换生搬硬套,完全脱离文化语境。
机器不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例如,雨后春笋。如果翻译成 spring up like bamboo 这就是机翻,因为同样的意思在英文中的表达是【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
不同文化的语言系统对于同样的现象有着各自从历史发展过来的特殊语言称谓。而机器是不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的。
例如,上火(shanghuo),如果翻译成 on fire ,那么就是机翻。因为上火是一个只存在于中国文化概念中的语言表达,其中蕴含着道家讲究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等概念。如果逐字逐句的翻译成【 fire 】,原本的含义就会大大折损,无法传达原作者的真正意图。
例如,躺平,这个词汇是一个社会发展衍生而来的中国式新表达。中文来说也是一个新晋词汇,那么相应的英文用" lying flat "貌似是一个机翻,实则并不是机翻。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lying flat 也是一个新的词汇,用于描述这种新的现象。只不过这个词汇直接让老外看他们会懵逼,因为英语文化没有面临我们中国所指的大规模躺平现象。
换句话说,翻译的一大前提在于沟通,而沟通需要彼此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才能互相懂得。老外没有中国年轻人所体验的【躺平】心理,所以用 lying flat 很可能让大部分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懵逼。
翻译学角度分析
根据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我们要用最能够激发对方认知的语言来减少沟通的费劲,所以与其费劲半天跟老外解释【躺平】的中国内涵,不如直接用他们类似的语言去传达同样的意思。
比如【 couch potato 】,形容那些消极懒散的人。然而,你会发现躺平的意蕴远远大于简单的【消极懒散】,所以用【 couch potato 】也差了点意思。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语境来扶持。比如要说年轻人选择做【沙发上的土豆】是一种面对巨大的同伴竞争所采取的自我安慰心理。这样躺平这个词汇就被解释清楚了,不会引发老外的误解,同时也体现了躺平背后所暗示的年轻人承受的内卷压力。
我们很难找到不同文化间绝对对等的词汇。汉堡包不也是 hamburger 引进到中国后才衍生的新词汇吗?
其实,翻译非常复杂,涉及了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多个领域。
如果非要简单理解,那我们就理解成在留学的申请文书中:好的英文不要求具备美感,因为我们不是,不是,不是写文学作品(请不要再被网上那种流传的抒情文书误导),我们要保证目标读者(外国人)能明白我们在讲什么。
沟通信息是留学文书语言的第一要义,第一要义,第一要义。你的招生官不是雅思考官,不会期待你将 cause 写成【 lead to 】【 result in 】【 give rise to 】【 bring about 】,他们只需要你讲清楚 cause ,完事儿。留学文书中的内容信息远远大于语言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