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贾航,也可以叫我George。我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Go Badgers!),专业是语言学。
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过去的5到6年作为文书老师所收获的一些心得,还有一些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你是一名即将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中生,或者如果你只是单纯对主文书有一些兴趣,好奇或者困扰,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一、什么是主文书呢?
首先我们聊一下主文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主文书,common application. 申请美国大学最常用到的文书,很多所学校会同时看到。字数上限650个词,听上去挺多的,但是要讲述你的一生,好像也是个挺不容易的事情。的确,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成长”、“挫折”等字眼都会有点懵,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反应也相当的正常,毕竟在国内很少有人会问我们这种问题。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招生官视角去看。他们每年办公桌上都会堆着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每个学生都有很不错的奖项,GPA,和课外活动,每个人的语言成绩也都过硬。那这个时候什么才可以让一个学生的亮点凸显出来呢?什么可以最有效地展现一个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成长历程?说白了,什么可以让招生官认识这位学生呢?就是这篇650词的作文。
7个题目,任你挑选,但是其实主旨都差不多。你面对挑战、挫折或失败的经历;你曾经质疑或挑战某个信念或想法的时刻;一件引发了你个人成长和对自己的新认识的事件... 绕来绕去,最后都会回到一个问题。
“Who are you?” (“你是谁?”)
所以写好一篇令招生官印象深刻的主文书,无非就是在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那么容易的问题。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在一个社交的场合,大家都第一次见面,谁都不认识谁。然后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别人讲述一个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通过这件事尽可能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你。你会挑哪件事情?我们一般在电影或者美剧里看到过类似的桥段,比如有人会说,我去年一个人背着个背包就爬了阿尔卑斯山,或者有人会说,我10岁就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或者我跟几个哥们一块开了个博客,分享最新的音乐动态。
几乎没人会说,“我曾在20xx年得过xx市/区的xx国际竞赛一等奖。”这件事难道不好吗?不,它是个很棒,很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它是一个故事吗?难说。一天结束之后,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件事,以及它所对应的人?所以文书也是这样的,你的成就和结果固然非常出色,但是它们更适合放在活动列表和简历里这种专门为它们预留的位置,不太适合占用主文书如此珍贵的舞台。
二、主文书该怎么写呢?
那主文书到底该写什么?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之前学生的例子。
去年我带的一个学生,非常酷爱汽车,不光喜欢收集车的模型,自己还会研究赛车,卡丁车的组装。这件事很好写的原因是它既是一个学术爱好(学生想申请机械工程),同时也是一个课余爱好。它就是一个很好的”passion”这个词的定义。但是它同时又不太好写的原因就是:如果文书有太多关于车的组装和测试的内容,包括每次测试的结果,数据的好坏等等,它写出来很容易就是一篇学术报告。
初稿出来,果然就有这个问题。于是在跟学生的几次沟通之后,我们调整了文书的侧重方向。虽然还是关于马达,赛车组装,性能测试等等这些和车相关的元素,但是里面包含了更多有关学生一次次测试失败,一次次的重来,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添加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最后的试验有没有成功,最终稿的结尾甚至都没有写,因为我们确定的是,读到最后,赛车的结果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也许成功了,也许没有。没人关心。再次强调一点:它不是报告。
这件事只是起到一个外壳的作用,我们通过这个外壳展现的是学生的内在,就是从这次经历中收获了什么成长。例如,他开始问更多的问题,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更加强烈,他可以从挫败中获取更多心得。抛开机械工程,抛开专业,这些都是学生不可忽略的成长。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在主文书中用大量笔墨去展现的亮点。
三、文书写作常见的问题
主文书其实是一个自由度非常大的地方,有很多的发挥空间。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也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写飞了。
我这里给大家粗略总结了几个我认为在构思和创作主文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1.过于学术和严肃
就像BBC版的夏洛克说的那样,”Don’t be boring!”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讲述的,不用因为自己是学生,申请的是一所世界知名高端大学,就感到有压力,恨不得文书结尾要加上参考文献了。放轻松,好好想想自己经历过哪些奇葩的趣事,那种让自己都一惊,想“哟,我还能这样!”的事情。
2.缺乏成长与收获
我经常能看到学生在文书里这样描述自己做过的活动(通常是志愿或者竞赛):“在这次经历中,我首先做了....我然后做了.... 中间碰到了一个问题,我这样解决了(就是所谓的挫折)....经过大家的努力,我有这样的成果。”这样的文书,你下次可以试试,把活动名字通篇替换成别的,比如“机器人竞赛”通篇改成“国际气候论坛”,然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你会发现大部分内容居然是能顺下来的。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它缺乏独立思考的内容。
每一次经历的都是需要有它存在的意义的。不能只是僵尸一般地参与了,走一个流程。下次在回忆一次经历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经历前和经历后的我相比,都有哪些改变?是我的领导力变强了?还是我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变强了?遇到的挫折有没有让我内心变得更强大,让我看待事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或者有没有引发一些新的自我认知等等。
3.盲目罗列
一篇文书里罗列几次不同的经历。这么做通常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这几件事确实可以相互支撑,并且共同塑造学生性格。如果可以做到这点,那唯一需要注意就是事与事之间的衔接,这个做到了,那就可以是一篇非常棒,非常强有力的主文书。可是尴尬的是当几件事没有什么联系的时候。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可能学生不太清楚如何取舍。
学生之前做过两三个都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和经历,觉得丢掉哪个都很可惜。于是就都写上去了,祈祷着招生官可以看懂到底想说什么。这种时候,为了文书的连贯性,忍痛割爱,做出选择就非常有必要了。因为的确,每位学生做的活动都很丰富,但是我们需要建立的学生性格从始至终一定要保持一致,并且一定要深入,不能只单纯停留在表面。如果盲目地一件一件去罗列的话,它只会变成一篇加长版的简历,就失去它作为主文书的意义了。
4.不敢说自己的挫折
有的学生可能会担心,如果我不给学校展现我最强大无敌的一面,它会不会不录我?所以他们的文书里从不敢提自己的失败,生怕在给自己扣分。有一个美国作家,James Lane Allen说过,Adversity does not build character, it reveals it.逆境不会塑造性格,而是揭发性格。招生官看的不是你是否会失败,而是你失败之后会做什么?每个人都会有挫折的,这个你是逃不掉的,所以也不要试图去掩盖。刻意去描绘一个从来不会失败的人设是立不住脚的。你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如何走出来,这才是对你性格最大的考验。这也是招生官最希望看到并且了解的。
说了这些,希望可以对大家一些帮助。最后要记住的是,主文书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这篇比那篇好”一说,更没有“这样写就一定比那样写更容易录取”。每所大学看重的点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在同一篇主文书里一一照顾到。我们在写的时候,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真实。
在构思和打磨的过程中,可以经常寻求老师,同学的建议,但是不要忘,主角永远是你自己。只要写的是你最真实,最深入的感受,而且故事最能够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那这篇主文书我认为就是成功的。所以不要感到有压力,也不要赶,好故事从来不是赶出来的。学会享受这个过程,然后去尝试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