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本科是语言系,想在港大读一年制研究生后,再工作考博,如果我读完港大研究生后,想考内地好大学的博士,这种情况怎么样?
是否承认,或者有优势还是劣势?
论学校排名,港大在大陆和清北一个档次,世界影响力甚至比清北还要高;
论学科排名,港大语言学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2,仅次于大陆的北大(全球第8);
论就业力,港大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球第10,仅次于大陆的清华大学(全球第6);
以上三项,完全足以证明香港大学的江湖地位,至少表明港大的学校招牌、学科建设实力,以及毕业生的认可度都是属于顶尖的,在国际上根本不输清华北大的学生。
至于说一年制硕士到底有没有含金量?
能不能被认可?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客观的社会情态和经济发展需求——
我们只是想当然地把时间长短与所学内容的含金量挂钩起来,而忘记从效率的角度去评价教育所耗费的时间成本。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古代考功名,有人儿孙满堂才中了举人,有人年未弱冠就中了进士,大家读的都是四书五经,你能说六七十岁的举人把四书五经读了一辈子,所以比弱冠之年的进士含金量更高么?答案不言而喻。
还是那句话,教育制度也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大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近四十年间又经历了极速的经济社会变迁,差不多走完西方国家花了一两个世纪才走完的几次大变革,如此复杂的国情之下,当然没法像英美教育体系那样过于细化高等教育学制。
而且,大陆的研究生学制(包括硕士和博士)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从建国以来其实也经历过反复的调整、论证和变革,而总的变因不外乎——国际接轨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经济社会推动、高校竞争发展、导学关系冲突等。
从整个的逻辑演化过程来看,“研究生学制呈现逐步缩短又按博士硕士分化并实行弹性学制的趋势”,其中不难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这场数十年间学制变革的基本逻辑起点。
因此,诸如“一年制硕士能不能被认可”、“一年制和三年制硕士哪个含金量更高”等问题,评判的原则不是大家的定势思维,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学制也并非像大家想得那样越长就越好。如果培养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如下多重问题:
- 从学生角度来看:教育时间成本耗费过大,耽误了进入社会的最佳年龄;
- 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作为主要教育投资者的培养周期太长,无法为家庭创造更多价值;
- 从高校角度来看: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科研的投入力度被损耗;
- 从社会角度来看:不能及时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间地带的技术型人才缺乏(尤其我国已经初步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的周期上缩短时间);
- 从国家角度来看:与国际短学制脱轨,推迟进入“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间”。
从以上多重角度去论证,教育时间的缩短才是中国大陆未来学制变革的一个主流。
因此,不管是香港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一年制硕士,从本身学制的合理性上来判断,不太可能像很多人想当然认为那样不会被认可、甚至被取缔。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考研和留学的人而言,硕士学历只是为了给就业加码,而不是长期从事科研学术,更不是将来以此为业。
迫使我们选择提升学历的根本原因是就业环境的问题:
优质岗位的就业门槛设置越来越高,一些传统行业和本科专业同步消亡,对于本科学历还行的人也需要通过硕士转专业达到就业转行换赛道的目的。
对于大量的以上两类升学人群,并不热爱科研学术,选择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提升就业竞争力、调整就业方向,从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目的来看,难道不是一个相对双赢的局面嘛?
另外,很多人认为一年制硕士申请难度低,对大陆考研上岸、还读了两三年的同学相比不太公平。但仅论申请香港的硕士生源,这批人的本科背景、学习成绩并不差的,那些低背景录取港前三的只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退一步讲,如果这批人不选择留学而是在大陆考研,大家在一个池子里卷死自己,不见得有人能在这场时代的困局中捡到什么便宜。
最后,针对题主的一些问题,学姐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 首先,如果你读完港硕的打算是先工作,然后过几年再申请博士,那我完全建议你申请港大。相对来说港大的语言学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你的均分成绩+标化成绩突出,再增加1-2段相关研究经历,拿到offer的希望就很大,同等排名下你去考北大的语言学试试?
- 其次,港大的语言学毕业后,工作完全没问题,相关行业你的竞争力绝对不会低于同等本科背景下的大陆研究生;
- 最后,申请博士的先决条件是你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潜力,并不是说你是一年制硕士就没有资格申请了,所以你应该主动做好研究计划,在选课时选择一些科研“含量高”的课程,甚至还可以找老师加入科研项目,毕业后申请本校的RA(这种都是有工资的,基本能覆盖你的生活费),过个一两年申请博士绝对不成问题。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题主和同样有困惑的同学。
参考文献:
1)《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 作者:周文文,余倩,倪加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