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时节
VERITAS 明天是Ivy Day了。先发这篇哈佛访校预热一下。预祝守藤的人们明天都接offer接到手疼。其实,每个人都配得上哈佛。
哈佛
吸取了MIT迟到的教训,我提前半个小时到了哈佛招生办所在的Agassiz at 5 James。哈佛招办一直在这个地址上,所以没有surprise。
来得早的有不少,大家都卷在在一楼客厅的沙发里上网。客厅门口的坐着一个亚裔的小姐姐正在电脑上工作。她是谁?老师捡了个有关wifi的问题去问一下。大概有数了,她应该是一位兼职的在校生。 楼的楼道里,挂了满墙的校导照片。今天的校导,就在这里面了。一共有三位,Sakiko, Mercedes和 Lilian,都被我在照片中标出来了。
还有一面墙上贴了特殊的四张照片,是两位First Generation Program(H1G)的录取生和两位Minority Recruitment Program的录取生。四位分别是白人女生、华裔男生、穆斯林女生和西裔女生。
【编注】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华裔男生,左二Raymond Zheng,趁机在网上搜搜他是谁。父母是福建人,住在匹斯堡,就是卡梅的城市。他在Shady Side Academy(全美寄宿学校排名60)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代表全年级在毕业典礼上讲话。自从录取了H1G,他还回报学校,做了H1G的协调人。你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Raymond。
Adminse
到Adminse时间了,上二楼的阶梯教室。这里的环境还跟七年前一样。今天的主持人是Laura,是哈佛2016级毕业生,从2019年起做母校的招生官,现在职位是Senior Admission Officer,这应该是她最自豪的工作经历。老师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Laura在介绍的时候说,自己毕业后worked briefly in the tech industry,然后回到Boston。老师对这段话背后逻辑的解读是,本人觉得那个工作没什么可说的,毕竟时间很短就离开了的。
另外两位是学生Panel,其中一个就是刚刚在门口打电脑的小姐姐,Sakiko。Sakiko是ASIJ的毕业生,2020年进入哈佛,专业是生物和环境。
另一位是菲律宾女生,叫Mercedes,从Lawrenceville School毕业,2022年刚刚入读哈佛,是哈佛舞蹈团的活跃分子,专业是社会学。细心的读者可以再前面的Tour Guide照片里找到她俩。
哈佛的Adminse一贯安排的很随性,或者叫unstructured。这就像是哈佛的校园建筑一样,每个楼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楼与楼之间显得缺少明显关联。整个Adminse花了45分钟,三个人交谈中把哈佛招生信息给大家捋了一遍。7000本科生, 98%住在12个Houses,每个House里住宿350-500人,都配备一个proctor,一个academic advisor和一个peer advisor。
毕业要求学满32门课,128学分,其中包括College(文理学院12门)、Concentration(专业10-14门)、Elective(选修6-10门)。Study Abroad和Master Classes都计入选修课学分。课外的亮点是40多个的Division-1运动队和200多位专业运动员。
听完全场Adminse划一下重点。第一个,所有哈佛录取都是经过50人委员会的某种讨论通过的。委员会评估的主要因素有awards、essays、recs、leadership、life experience、SAT-ACT、Race-ethnicity、ECs、Alum interview和Additional Info。
应该说,没有任何一项是决定性的。后五项是可多可少的。比较重要的是前面说的那五项,奖项文书推荐领导力经历。前五项的内容,都需要放在后五项的具体条件下去评估,而不是只看它们的绝对价值。
第二个重点,fin-aid。哈佛招生是need blind的。招生官在评估申请时,并不知道你是否申请了fin-aid。哈佛的校友捐赠基金规模是全世界最大的,他对学生的fin-aid也是最慷慨的。
对于来自少于75000美元收入家庭的学生是费用全免的,包括生活费在内。即使家庭收入15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也可以担部分费用。这些政策对国际生也同样适用。如果你来自中国的中产家庭,收入少于100万人民币的话,你肯定会收到一定数额的哈佛助学金。注意哈佛不给本科生提供奖学金。
Adminse很快到了高潮段。在哈佛,Adminse的高潮时间和MIT的完全不同。这里的高潮,是听众提问。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达到吸引台上关注的目的。很多人的提问是有备而来的,这些问题,连老师都可以给出答案来。但是提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在于问。怎么GPA,怎么标化,怎么推荐信等等。
这不,一位从匹斯堡来的小哥,问了别人都想不到的问题:40多个Div-1运动队需要700-800人,怎么会只有200个运动员呢?这问题正好问到了Laura的家门口,她本人当年就是学校划艇队的成员,很多项目可能只有3-5人。
【备注】这里提一个小问题。上一个你记得的哈佛划艇人是谁?想想那对儿在北京奥运会上从补赛中突起并拿到决赛第六名的的孪生兄弟?想想那对儿创建了双子星加密币平台的富豪兄弟?或者,你肯定知道那对儿被扎克伯格抄袭了想法的哈佛兄弟吧。想起来了,但名字好长,Cameron and Tyler Winklevoss。
有人问得更直接,什么因素让你们选择哈佛。台上给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Mercedes先说:unique people,cause I know they are interested in me (as a unique person)。Sakiko接着说:people, passionate people everywhere。到了Laura的权威时间了,她给出的答案更加formulative:open community of people in collaboration。哈佛人,是一群长相和来头各不相同、但价值观趋同的人,是一群喜欢给旁人做领导的社牛。
Tour
接下来就是跟着Lilian小姐姐,就是今天的tour guide,按招生办的官方指定路线走一趟了。二年级Lilian俨然是校园的小明星,创建学生组织SWAN(Service With A Name)并担任第一任主席。这不是Lilian第一次“组团”了,早在九年级的时候,刚刚从home school转到私立高中的。想了解她,请看这里的SWAN链接。
我们会从Agassiz 出发,横穿Radcliffe Yard(注意,这和哈佛八景之一的Radciffe Quad不是一处),穿过Garden Street,从Civil War Monument前斜跨过Cambridge Common,再上Cambridge Street。这条街穿过主校区的路段,也是哈佛八景之一,现在叫Science Center Plaza。站在广场在上,公路在下面,羡慕一下无数哈子(哈佛学子)们每天经此在宿舍区和教学区之间穿梭。
Sci.Ctr.Plaza
Science Center Plaza是导游第一站。校导只是站在Plaza上给大家介绍一下背面的教学区,这段讲解的挺长,关键词是Memorial Hall的大教室,位于法学院2层的HLS 图书馆,简称WCC的Wasserstein Hall,哈佛博物馆和旁边的Peabody考古馆,这片Old Cambridge区建筑密集,值得进去看看的太多了。
博物馆是收费对外开放的(大人$15,小孩和非H学生ID$10,3岁以下或者H-ID+1人 免费)。有时间来这里访校的人们,记得抽时间进去看看。但图书馆是学习场所,非H人员需要特别要求买一个visitor pass才放进,最省钱的是月费$50。
【编注】Science Center Plaza,因其北面的Science Center得名。其实这里本来是个annoying甚至trashed space,没什么绿植,有的就是常年叫卖的food trucks和匆匆而过又对此处不屑一顾的人流。2012-13年,是Fraust在任的时期的Common Places Project让这里从through-traffic变成了destination。
作为游人,驻足此处肯定不虚镜头。改造工程的设计也是哈佛设计学院(GSD)校友Chris Reed完成的,他既是GSD的Adjunct又是专事城市绿路设计的Stoss设计公司的Principal。说到 SciCenPl的设计,其实主要就是铺满整地砖面,竖起一丛竹子,放几盆的盆栽,设置足够多的条凳,方便大家在此social。
下面是两小段路径Science Center Plaza事拍的视频,阳光明媚,游人熙攘。大家想看live的,YouTube上还有live cam随时观看,live cam就放在广场南边的Canaday Hall楼顶,正对广场和Science Center。
Old Yard
对Old Cambridge进行过一番mind tour之后,校导带我们从Canaday Hall旁边的铁门进入Harvard Yard,是管理区,都在这里了。先来Old Yard看看吧,这个长方形的yard,北Holworth Hall,南Grays Hall,东西两边都是好几处楼分列。
值得一提的是东边的University Hall,前面坐着的就是长得根本不像John Harvard的John Harvard雕像;西边的Mass Hall,是哈佛president的住所,而且里面同时住14个学生(特殊待遇)。谁能住进来,是一个”lucky draw”。前面提到的H1G的Raymond Zheng就是那十四分之一。
在Old Yard停留的几分钟里,老师插空和可爱校导Lilian聊了几句。老师可不会白聊,每个问题都有目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2021年9月入校的1900多新生的住宿是怎么解决的呢?Lilian可能惊奇于居然有人能对哈佛的了解又细又update。这个问题的答案,解开了老师去年底的一个猜想。机上在Adminse上Laura谈到98%的本科生都住校,老师心里一惊。
以前判断哈佛会多发录取给Class 2027,以填满三年级学生搬出宿舍楼的空位。但哈佛的学生们实际上四年都住在宿舍的,那么今年并没有更多的宿舍空位出来。多发offer的可能性,要等到Class 2029头上了。Lilian透露2021年秋季哈佛曾购买酒店补充宿舍缺口。老师就此判断,Class2029开始哈佛的新生capacity应该稳定在高于当前50人的水平。
跟Mass Hall平行的Harvard Hall,是哈佛最早的建筑了。再来一段校导们都喜欢的野史故事吧。Harvard Hall的原始建筑早已历经大火而不复存在,现在的Harvard Hall和Mass Hall都是浴火后重建的。
Harvard Hall里面本来存有John Harvard画像和生平,但都被大火烧毁了。等到1884年给Harvard塑像的时候,就临时找了一位最帅哈子来做模特—Sherman Hoar,其父是哈佛校董会主席。老师拍的环绕Old Yard的短视频看这里。但没拍完Lilian在喊人走了,已经没时间去摸那只著名的脚丫了。 下面视频中景象就是哈佛Old Yard。
三世同堂
绕过哈佛像和University Hall,就是Harvard Yard中间的大草坪Tercentenary Theatre,翻译成中文就是三世纪大院儿。四周的四个建筑期就跨越了1.2个Centenary:南Widener Library-1915,北Memorial Church-1932,东Sever Hall-1880,西Harvard Hall-1815。每个校导到这里都会给你讲讲Widener Library的故事。
这个图书馆是哈佛校友Harry Widener的妈妈捐款修建的,以纪念死于泰坦尼克号海难的Harry,同时捐赠的还有Harry的所有藏书。为了人们永久记住Harry,他妈妈在捐款是特别要求以后不能拆除Widener Library,而现实却是Widener Library本身就是拆掉原来的Gore Hall而建造的。
【编注】Harry Elkins Widener ,善本收藏家,1903年从宾州Hill School毕业;1903-1907在哈佛学习。藏品包括莎士比亚对开本和古腾堡圣经。哈佛期间培养了Harry的藏书兴趣。
1912 年春,他去欧洲买书,返美时乘坐Titanic号。海难时,由于想取回新购到手的培根随笔而耽误了登上救生船,不幸与所购书籍葬身大西洋。全家人仅幸存的Widener夫人(Harry的母亲),她出资 2百万美元,建造了Widener Library,并将Harry的所有藏书捐赠给哈佛。
据说,Widnener 夫人捐赠时,还要求所有哈佛男生(当时)在毕业前必须学会游泳。Widener Library是拆掉Gore Hall而建造的。Gore Hall是纪念性的命名而来。后来命名的新Gore Hall在Charles河边,属于Winthrop House宿舍的一部分。有名的地方之所以有名,是它们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很多Gossip样的野史故事啊。
South Yard
从Harvard出来,穿过Mass Ava沿着Holyoke Street向南,最后一站就是主校园最南面的宿舍区了。校导们都会把人带到Kirkland House前的草坪上,讲讲这里的住宿文化。一个House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楼组成,有1个Faculty Dean、1个Resident Dean和学生们一起住在这里,还有若干Building Manager、House Administrator和Dining Manager。
另外,还有很多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的Tutor,代表不同的学术院系,帮助在校同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来,360度看看,这就是可能被你们盘踞三年的园子。
现在来说说老师的感受吧。哈佛校园给理工脑的感觉是太乱,但对于多数文艺青年来说这种布局是非常inspiring的。每个建筑都有名字,围绕着Harvard Square展开,像是一张被捅破过、再修补了几次的蛛网。喜欢掉进蜘蛛网里的,不是悟空们,是八戒们,以及心里欢喜但嘴上倔强着的唐长老。
不知道哈子们是否高兴唐长老的比喻,但这里所产生的东西文化结合是显而易见的。随便找个餐馆或者咖啡店进去小坐,你便会听到邻桌在hook on清华或复旦的经历。
想在Harvard Square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你不能把自己打造成H人,而是要把你打造成你自己。但,这并不是说你只要是自己就能在这里混下来。你要正,那就正的像唐长老,经得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来西天的真经。你要是斜,就斜得像八戒,兽中的最帅,愚中的最谐,人中最长(哪怕长的是鼻字)。你要是那个会72变的技术控,这园子也可以是如来的手掌,尽管你更想去找街那头的项羽一起玩儿。
说到Mass Ave,就是那条把哈佛和MIT一箭双雕的干道。这条路在MIT的路段是一条线。但到了哈佛,这条街就变线了一会儿直,一会儿曲,一会儿接,一会儿断,一会儿双向,一会儿单行。你想真的搞明白这条路到底怎么走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反正我问了几个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你在这住上两年,也不一定把它每一段Mass Ave都搞的清楚。
在这条路上,我感觉自己像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哈佛园子绕几圈,就够写几篇文艺字。但一想到姥姥。我就只剩下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