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on学长聊科研,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导师解析和科研辅导!每期我们会邀请团队的博士对各个领域的教授导师进行详细解析,从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这五个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导师,学会科研!
教授简介与研究背景
吕教授,1983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他是广西首批"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广西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广西师范大学"独秀青年学者"。
吕教授于2010年获得广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香港城市大学(2011年)和西南大学(2021年)进行访学,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经验。2013年至2019年,吕教授在广西大学文学院任教,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等。2019年7月起,他加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继续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深耕。
吕教授的学术背景跨越了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为他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语言符号理论、语言接触与变异、语言认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方向,尤其关注互联网生态下的语言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分析
吕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语言符号理论
在这一领域,吕教授深入研究了语言指示符号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他的研究涉及语言指示符号的类型归属、理据性以及皮尔斯指示符号的内部分类等问题。例如,在《语言指示符号的类型归属问题探析》(2017)一文中,吕教授探讨了语言指示符号在符号学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为语言学与符号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吕教授还关注语言符号的演变和新兴形式。在《网络新造字"Qiǒu"之符号化及生成机制探析》(2020)中,他分析了网络语言中新造字的符号化过程和生成机制,展现了语言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新变化。
(2) 语言接触、演化及变异
吕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与变异。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广西'南普'变异研究"就是这一方向的代表性成果。在相关论文中,如《多语接触与通语变异——广西"南普"形成及变异研究之考察》(2021),吕教授深入探讨了语言接触对区域通用语的影响。
他还关注特定语言结构在接触过程中的演变,如《接触视野下东南汉语后置副词语序及功能演变》(2021)和《接触视域下汉语东南方言名量词定指功能的来源及演化》(2022)等研究,揭示了语言接触对语法结构和功能的深远影响。
(3) 语言认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在这一领域,吕教授的研究紧跟时代发展,特别关注互联网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他主持的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面向东南亚的汉语'互联网+'在线教学模式研究"体现了这一研究方向。相关论文如《基于互联网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及问题》(2020)和《基于互联网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有效性探析》(2020)等,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此外,吕教授还关注特定群体的汉语学习问题,如《泰国本土汉语初级阶段学、教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9)和《汉、泰语语音接触与习得研究:现状、关系与问题》(2019)等,为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与特色
吕教授的研究方法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学科研究方法
吕教授的研究常常结合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语言符号理论研究中,他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在语言接触研究中,他结合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全面考察语言变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
(2) 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并重
吕教授的研究既注重理论探讨,又重视实证研究。在语言接触研究中,他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为理论假设提供实证支持。例如,在广西"南普"变异研究中,他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历史文献,全面分析了该区域语言变异的特点和原因。
(3) 注重现代技术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吕教授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他不仅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教学方法,还关注网络语言的新现象,如网络新造字的研究。这体现了他对语言研究与现代技术结合的重视。
(4) 关注应用性研究
吕教授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他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基于吕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1) 数字化时代的语言符号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语言符号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研究数字环境下的语言符号变化,包括网络新词、新造字、表情符号等,将成为语言符号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2) 多模态语言接触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接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而是通过多种媒介和平台进行。研究这种新型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将成为语言接触研究的新趋势。
(3) 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研究如何将AI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发智能化的语言教学系统,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4) 跨学科的语言认知研究
语言认知研究将更加注重与脑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结合。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语言习得和使用的认知机制,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5) 区域语言生态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互动,研究特定区域的语言生态,包括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使用、语言政策影响等,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有意申请教授课题组的建议
对于有意申请吕教授课题组的学生,我提供以下建议:
(1) 夯实语言学基础知识
吕教授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多个分支,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等。申请者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并对语言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2) 培养跨学科视野
吕教授的研究常常跨越多个学科。申请者应该培养跨学科思维,了解符号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关注语言教学实践
对于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学生,建议积累一些语言教学的实践经验,这将有助于理解和参与相关研究项目。
(4) 提高科研能力
申请者应该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学术写作等。熟悉相关研究工具和软件也会是一个优势。
(5) 关注语言与技术的结合
鉴于吕教授对互联网技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应用的关注,申请者如果具备相关的技术背景或兴趣,将会是一个优势。
(6) 培养田野调查能力
对于有意从事语言接触和变异研究的学生,建议培养田野调查的能力,包括数据收集、访谈技巧等。
(7) 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
语言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申请者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思路。
(8) 提高外语水平
考虑到吕教授的国际学术交流经历,以及研究中可能涉及的外文文献,良好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将是一个重要优势。